新闻中心

News

抛(喷)丸设备安全要求(一)

日期:2025-04-12 20:50

前言
本标准是按照 GB/T 16755-1997 《机械安全 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的规定制定的,属于C 类安全标准,对 抛喷丸设备 规定了安全要求。由于目前国内 A 类和 B 类安全标准正在陆续制定中,因此凡已发布的能引用的 A 类和 B 类安全标准,在本标准中都已做了引用没有可引用的 A 类和 B 类安全标准本标准则以具体的安全要求规定在条款中。
本标准自 2000 年 3 月 1 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青岛华青铸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黄河铸造机械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同庆、李悦明、王永明

抛丸机设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抛喷丸设备设计人员制造厂和供应商应遵循的安全要求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对工件表面进行抛丸、喷丸或抛喷丸联合加工处理的各类抛(喷)丸设备(以下简称设备)。

本标准也适用于成为抛喷丸设备固定组成部分的各单元和辅助设备。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 2893-1982        安全色
GB 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T 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 12265.1-1997     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1997     机械安全 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T 14776-1993     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 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 15706.1-1995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 1 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 2 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GB/T 16251-1996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GB 16754-1997       机械安全 急停 设计原则
GB/T 16855.1-1997   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 第一部分:设计通则
GB/T 16856-1997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
JB/T 5365.2-1991    铸造机械清洁度测定方法 显微镜法
JB 5545-1991        铸造机械安全防护 技术条件
JB/T 6331.2-1992    铸造机械噪声的测定方法 声压级测定
JB/T 7536-1994      机械安全通用术语

JB/T 9978-1999      铸造机械 术语

3 定义

本标准除使用 GB 12265.1、GB 12265.3、GB/T 15706.1、GB/T 16855.1、GB/T 16856、JB/T 7536和 JB/T 9978 中给出的定义外,还采用下列定义。

3. 1 工件承载体

承载着工件,并以一定的运动方式将工件带到抛丸和/或喷丸工位的装置。如滚筒、履带、悬链、转台等。

3. 2 弹丸循环系统

使弹丸能够回收,并将弹丸提供给抛丸器或喷丸器的自动循环系统。最常见的系统类型是由螺旋输送机、斗式提升机、滚筒筛、丸砂分离器等组成。

3. 3 工件装卸系统

将工件装入工件承载体或从工件承载体上卸下工件的装置,如机械手、抓具、吊具等。

3. 4 零机械状态

这是设备处于下列机械状态的状态:
a) 能产生机械运动的每个动力源都已被断开并锁定;
b) 压力流体的动力源被断开后,将部分压力介质释入大气或容器,消除因断开流体动力源而在设备上产生的压力;
c) 所有的压力容器都减压至大气压力;
d) 设备所有部分的机械势能都处于其最低实际值;
e) 滞留在设备管路缸体或者其它部件内的压力流体在任何阀的动作下都不会使设备出现运动;
f) 设备部件的动能具有最低的实际值;
g) 已移动或松动的设备部件都被固定;

h) 使设备处于零机械状态的每一个过程、步骤在将其锁定后,都应受到启动器的启动测试(如当切断电动机电源并锁定后,按压启动按钮可以验证电动机是否无法启动)。

4 重要危险项目

下列重要危险项目是依据 GB/T 16856 的规定,对本标准适用范围内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这些危险项目可能发生在设备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使用和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等各环节中。

4. 1 机械危险

4. 1. 1 由设备产生的弹丸抛射危险。
4. 1. 2 由设备零部件产生的挤压危险、剪切危险、碰撞危险。
4. 1. 3 由设备运动件的回转和/或自转产生的缠绕危险。
4. 1. 4 由设备零部件和/或工件坠落或抛出产生的冲击危险。
4. 1. 5 在设备表面边缘或棱角产生的刺伤或扎伤危险。
4. 1. 6 由高空作业或设备周围产生的滑倒、绊倒、跌落危险。
4. 1. 7 由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和喷丸罐产生的高压流体喷射或爆裂危险。

4. 1. 8 安装、运输过程中由于偏重、稳定性差、吊具强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意外倾翻、移动或掉落危险。

4. 2 电气危险

4. 2. 1 由电气系统产生的电击危险、热辐射危险
4. 2. 2 由喷丸软管静电聚集产生的静电放电危险。
4. 3 噪声危险

设备周围噪声产生的听觉损失等危险。

4. 4 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

4. 4. 1 操作者接触或吸入粉尘而造成的危险。

4. 4. 2 由生产性粉尘产生的燃烧或爆炸危险。

4. 5 设备设计时忽略人类工效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如过分用力、误操作、疲劳等。

5 安全要求和/或措施

5. 1 基本要求
5. 1. 1 设备应最大限度地通过设计减小风险,使其达到本质安全通过设计不能适当地避免或充分限
制的风险,应采用安全防护装置对操作者加以防护。
5. 1. 2 设备的安全设计应符合 GB/T 15706.1、GB/T 15706.2 和 GB 5083 的规定。
5. 1. 3 设备的安全性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 JB 5545 的有关规定。
5. 1. 4 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的安全要求和设计应符合 GB/T 16855.1 的有关规定。
5. 1. 5 设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人类工效学原则,并应符合 GB/T 14776、GB/T 16251 和其它有关标准的规定。

5. 1. 6 对于无法通过设计来消除或充分减小的,而且安全防护装置对其无效或不完全有效的遗留风险,应通过使用信息通知和警告设备的使用者。使用信息是设备供应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信息不应用于弥补设计的缺陷或代替安全防护装置。

5. 2 机械危险的安全要求

5. 2. 1
设备上的门(孔)应与抛丸和/或喷丸控制装置联锁,除非这些门(孔)都关闭了,否则抛丸和/或喷丸将无法启动。此外,设备的门(孔)应附有固定良好的警示标志。
5. 2. 2 设备的密封应良好,所有密封件应能抵挡住弹丸的冲击和磨损,设备上的门(孔)以及观察窗,关闭后不应有弹丸飞出,如果满足这一要求会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则应在门(孔)处设置其它有效的防止弹丸飞出的安全措施。
5. 2. 3 设备上的观察窗应采用厚度不小于 5mm 的抗碎无色透明板,对该板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2. 4 设备内壁应装有能抵挡住弹丸冲、和磨损的护板,护板的安装应牢固,更换应方便。
5. 2. 5 当从事安装调试、调整、维修或维护的操作者在设备内时,设备应处于零机械状态,保证其它人员将无法启动抛丸器和/或喷丸器以及供丸系统。
5. 2. 6 手持喷枪式喷丸设备除满足 5.2 规定的其它有关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5. 2. 6. 1 喷丸起始与终结都应在操作者唯一控制之下进行。
5. 2. 6. 2 喷丸控制开关应牢固地安装在喷丸设备的喷丸软管或喷枪上,并便于操作者使用。控制开关的控制电压应为安全电压。
5. 2. 6. 3 弹丸的喷射应由操作者在喷丸控制开关上用手按压的动作来启动与维持。
5. 2. 6. 4 当喷丸控制开关不处于操作者控制时,喷丸罐中的弹丸不可能意外地启动喷射(如喷嘴掉落)。
5. 2. 6. 5
设备上的门(孔)允许从内、外两侧开启,但存在操作者进出的工件进口的门(孔)应仅能从外侧开启。
5. 2. 6. 6 在装有抛丸器的设备内喷丸时,抛丸器的电源应被切断并锁死。设备上应装有从事这项作业的每位操作者自己切断电源的锁。
5. 2. 7 在操作者容易接近的处于运动状态的运动零部件处(如飞轮、齿轮、滑轮、轴、皮带、链条、抛丸器叶片、螺旋叶片等),运动件与静止件之间,应装有有效的防护装置或采取有效的限制措施
,防护装置或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应带来附加危险。防护装置应符合 GB/T 15706.2-1995 中 4.2.2 的规定。限制措施应符合 GB 12265.1、GB 12265.3 和其它有关标准的规定
5. 2. 8 装有防护装置的运动件,应有打开防护装置即停止运动的联锁装置,否则应装有指明打开防护装置有危险或应使传动装置切断后才允许将其打开的警示标志。
5. 2. 9 工件承载体应装有可靠的限位装置。
5. 2. 10 在动态条件下,弹丸循环系统、工件承载体应能承受为额定负荷 1.2~1.3 倍的负荷。
5. 2. 11 斗式提升机应装有防止超速和逆转的安全装置。此装置在动力被切断或出现故障时应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5. 2. 12 斗式提升机的张紧装置应装有极限位置限制装置。
5. 2. 13 外露在设备之外的工件承载体、工件装卸系统应装有防护装置。如因工艺需要不可能安装防护装置时,应按 GB 2893 的规定,在运动零部件端部或面对操作者的一面涂以 45°斜度的同样宽度黄、黑相间的线条,线条宽度为 20~50mm或者设置阻挡装置(如涂有红白相间颜色的围栏),以引起操作者对安全的注意。
5. 2. 14 设备某一系统在调整、维修或维护时,该系统本身不应对操作者构成危险。此时其它系统应能处于零机械状态。
5. 2. 15 设备零部件的固定、联接应牢固可靠。
5. 2. 16 电动激振器的偏心块应牢固安装在轴上,并应装有罩盖。
5. 2. 17 弹丸循环系统提供给供丸系统的弹丸中,不应含有块度较大的金属块、毛刺等杂物,弹丸中含杂质量不应大于 1%,循环使用的弹丸总量中符合公称尺寸的弹丸不应少于 80%。
5. 2. 18 设备的内外壁包括门(孔)和观察窗应能经受住由抛丸器抛出的破碎叶片的冲击。
5. 2. 19 在不影响使用的条件下,易接近的机械零部件不应有可能引起操作者损伤的锐边、尖角、粗糙的表面、凸缘。金属薄片的棱边应倒钝、折边或修边,可能引起刮伤的开口管端应包覆。
5. 2. 20 设备上的高空作业平台 应装备可靠的防护围栏和踏脚板 并应具有安全进入工作场地的可能性。工作平台及阶梯设施应符合 JB 5545-1991 第 13 章的规定。
5. 2. 21 设备在设计和供货上应使设备周围内引起滑倒、绊倒和跌落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5. 2. 22 设备应使在安装、运输过程中由于偏重、稳定性差、吊具强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意外倾翻
移动或掉落危险减至最小。这应由设计和提供可靠的安装和运输方法来保证。
5. 2. 23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安全要求
5. 2. 23. 1 应有过滤器调压器和低压断开装置。
5. 2. 23. 2 应装有能保证工作压力保持在允许范围内的装置。
5. 2. 23. 3 所有管路、管子螺纹接头、排泄管、平衡或贮存器、芯孔或钻孔应无毛刺或异物以防止毛刺或异物可能造成阀或部件的损坏。系统清洁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液压管路中应具有符合 JB/T 5365.2 规定的取样手段,以便定期检验液压系统的清洁度。
5. 2. 23. 4 如果可能的话 从系统的一个部件到下一个部件之间的管路不应间断,应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因热膨胀而造成的损坏,固定式管路的固定应牢固,以避免振动或移动。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压力介质软管的扭折,这些扭折可能导致管路堵塞和阻碍压力介质的流动。
5. 2. 23. 5 凡是有压力降的地方,有可能导致危险动作的发生,管路与管路的连接应能防止这种压力损失。不允许采用卡套式管接头、粘贴密封环或类似的方法实现管路的连接。
5. 2. 23. 6 工作阀在设计上应能在非工作状态下从进口阀后面自由地排出泄漏,并防止在工作缸内的压力形成。
5. 2. 23. 7 工作阀在设计上不应同时关闭进口和排泄口。
5. 2. 23. 8 工作缸与阀之间的排泄口和管路应足够大。以保证介质从工作缸内快速排出和防止在缸内存有残余压力。
5. 2. 23. 9 控制阀应安装在容易靠近和防止损坏的适当部位上。
5. 2. 23. 10 如果用手动或机械(与电气操作相反)操作阀的话,应在循环结束后强制性地使它返回到脱开位置。
5. 2. 23. 11 液压、气动系统中的零件应对超过最大工作压力的压力进行保护,压力可以通过限压阀来控制。当采用其它措施的压力控制时应满足应用情况的要求,系统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和调整应将压力冲击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压力冲击不允许出现危险。
5. 2. 23. 12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所用的压力介质与系统中所用的所有元件、弹性体和过滤元件相容并与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制造者和/或供货商的推荐相一致。
5. 2. 23. 13 在操作场地区域内布置的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高压软管应装有附加防护板,防护板应能阻挡住因高压软管故障而造成的喷射危险。
5. 2. 23. 14 在自身带有液压装置的液压系统内,应装有适宜的过压阀,为了释放进气,应装有排气装置或一个自动排气系统。
5. 2. 23. 15 液压系统在设计上应使溢出的液体不能引起危险。
5. 2. 23. 16 如果气动系统的阀或其它部件上需要润滑的话,为了使润滑油输入到空气管路内,应装有适当形式的可视自动润滑装置。
5. 2. 23. 17 如果气动系统使用消声器的话 应根据阀制造厂家提供的数据,对消声器进行测量和安装,同时应考虑对设备造成的影响。
5. 2. 23. 18 气动系统应装有分水滤气器。
5. 2. 23. 19 喷丸罐以及其它压力容器应按 GB 150 以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进行设计、、制造、验收和使用。

×
添加微信好友,了解更多产品

点击复制微信号

微信号:

复制成功
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了解更多产品
去微信添加好友吧

电话

027-62310336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TOP
BBIN宝盈国际集团